在社交媒体上,“恋爱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有人觉得这是在爱情中勇于付出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恋爱脑代表着在爱情中失去自我和盲目沉溺。
“恋爱脑”,并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严谨定义,它是广大网友对一种恋爱状态的总结。大概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人一旦谈起恋爱,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整个人的注意力、情绪乃至生活重心都只围绕着恋人在转。
这种状态乍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其实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恋爱初期经历某种程度的“恋爱脑”,心理学将其称为激情之爱,指的是一种对伴侣充满渴望、激情和强烈关注的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激情之爱是爱情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在爱情刚开始的阶段最为明显。脑科学实验发现,激情之爱越强烈的人,其动机、奖赏和情绪系统相关的脑区激活也更强,而这正对应了那些所谓“恋爱脑”的表现,包括感性大于理智和强烈想念恋人等。
研究者认为,激情之爱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它能促使我们渴望与伴侣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择偶的成功率。所以,“恋爱脑”的现象通常也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有研究发现,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激情之爱就会逐渐转化为更理性和温暖的相伴之爱。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短时间的“恋爱脑”其实是人类恋爱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
但是,当人们被爱情冲昏头脑,显得有些情绪和行为失控时,这就已经超出激情之爱的范畴了。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痴迷型爱恋,指的是一种无法自控的、强烈地迷恋他人的心理状态。
可想而知,当爱情过于强烈和失控,变成一种痴迷型爱恋,不仅很难发展成一段健康和长久的亲密关系,而且还会造成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更严重的是,如果遭到对方的拒绝或关系破裂后,甚至有可能会引发情感创伤和极端行为。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恋爱脑”在一定程度上是爱情中的自然发展阶段,但是,如果你感觉自己太容易对爱情“上头”,给自己以及恋爱关系都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那就需要主动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以,我们就介绍几种能够让你在勇于爱人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和自我的方法。
增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作用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此刻的状态,分辨出哪些行为是自主的选择,哪些是因为“太上头”而产生的冲动,这样才能知道下一步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调整非合理信念:认知重构是一个能够有效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非理性思维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认为情绪和行为困扰往往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对此的解释和评价。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非合理信念时,就可以尝试调整。
建立更多的社会支持:当我们在恋爱以外,还有很多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社会关系,比如多和自己的好友主动联系、寻求比较聊得来的长辈的经验等,就会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更有韧性,也更不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
最后总结一下,“恋爱脑”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心理学概念,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乱贴标签,更不要将其视为无药可救的命运。理解“恋爱脑”的神经机制与心理成因后,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将“恋爱脑”转化为健康的情感模式。
(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9.7 ACC心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