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一场瘟疫的破坏力与战争相比,丝毫不遑多让。
尤其是在医疗和卫生条件较为简陋的古代,遇上瘟疫的幸存者常常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即使在如此落后的时代,古代人对待瘟疫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古代的抗疫历史可以说是一段传奇的篇章。
“疫”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民皆疾也”,这个定义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瘟疫的特征,它是一种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的疾病。
古代人们的科学知识相对匮乏,他们往往将那些陌生、无法解释也无法掌控的现象,与吉凶、宗教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先秦时期的百姓们在对抗瘟疫时,主要依靠巫术,辅之以医药。
西汉时期,汉平帝在一次瘟疫暴发时颁布命令,要求为生病的民众提供空房以便安置患者,这或许是历史上最早的隔离措施。
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则提出,应以“防”为主,而非以“治”为主,这与扁鹊所言的名言相吻合:最优秀的医生是那些让你觉得自己未曾生病的医生。
张仲景的名作《伤寒杂病论》正是在这一时期总结出预防经验及研究防控方法而撰写的。
在唐朝,尽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日子看似安稳,实际上唐代也遭遇过多次瘟疫。
展开全文
史书记载,唐朝最早的瘟疫出现在贞观十年,而在整个贞观时期,平均每3.3年就会有一次瘟疫出现。
为了应对瘟疫,医学专家们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防治方法,例如熏香、佩戴药香袋、药浴等,试图减轻疫情的影响。
进入宋朝,技术有了显著进步,那个时期的中医已经开始了解如何通过水源、食物及尸体处理等环节来控制病毒传播。
宋朝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每当传染病爆发时,都会有专门的医疗人员下乡救治、发放药品,甚至设置专门的隔离场所。
然而,这些方法只能治标,无法治本,因此到了明朝,天花疫情开始流行,疫苗的“种痘技术”也随之问世。
第一种疫苗是由英国人发明的“牛痘”,但明朝的种痘技术其实较其更为早超。
在任何时代,如果缺乏防护意识,任由病毒传播,最终所带来的只会是悲惨的结果。也希望在屏幕前的朋友们,务必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期待我们能够迎来温暖而美好的春天。
目前我正在参加“2022今日头条年度百大人气作品评选”活动。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下方的“去助力”为我投票,每天助力8次即可获得1次抽奖机会,期待您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