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子善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时间:2008年6月26日
一、人类文明的三个里程碑
1、语言文明:几十万年前,地球出现了人类,因为有了语言,有了思维,直立为人的人类才彻底与动物揖别。语言使人与人可以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申述意念。语言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大步向前。
然而,人群之间的语言相差太大(至今地球上人类有上千种不同的语言。)而且语言时时随风而散。因此,全球各地不同的语言都向第二个文明手段拓进,不约而同地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
2、文字文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是了不起的发明。文字可以把光辉的思想、科研的成果、宝贵的信息、优美的情感都记载下来,经久不变,文字使人类的知识成果可以保存下来,传递下去,一代一代,人类成为文化的巨人,精神的富翁。牛顿说:“我们今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肩膀可以看作前人写成的一本本书。高尔基说:“书籍,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作为人类间接获取知识的源泉,不但补充了一个通向真知、向善、求美的广阔世界的大门。而且使当今的人成为具有文化的人。
如今,不识字的人是悲惨的人。人称“文盲”。
其实,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因为图像的使用以及图像在传媒中的主体地位,不懂得不会使用图像的人也如同文盲,应该称为“现代文盲”。
3、图像文明:二千多年前,东方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西方的思想家,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都曾设想过用摄取外界的影像来认知和感受天地万物。然而,由于需科学技术的帮助,二千年来以来,这个设想一直只是一个梦想。1839年,在现代物理学、化学的帮助下,摄影术诞生了。人类有了可以探宏观微的第三只眼睛,有了把瞬间形象转为永恒记忆的本领。摄影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进入了图像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百多年来,图像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图像的触角伸入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天文、地理、医学、公安、科研、娱乐、旅游、家庭……方方面面,无所不在。不但延伸了语言文字的功能,而且补充其不能,以其独特的传达效果,显示了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强固性、启发性与超国际性。图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称“一图胜千言”。
二、“一图胜千言”辨析
列宁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多迈出半步,就会变成谬误”。
“一图胜千言”,确实是真理,但真理都有相对性,这是个局部真理,过分夸大就成了偏见或谬误。
因为过分的强调造成了:
A、不重视图片背景内涵的了解与研究,只满足表象的走马观花式的记录。
B、不重视必要的文字说明与标题撰写,只满足嚓一声的简单拍摄。
C、不以语言文字修养差为综合素质低的表现,片面强调:“我只会用照片说话”。
摄影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必然具备文化的连续性,传媒的整体性与周边各种事务的关联性,缺少必要语言文字背景的图像有时是难以安身立命。有如一台十分高档清晰的电视机,只有图像,没有字幕与声音,结果只会被抛弃。
图像特有的优势前有所述,应该看到,尽管如此,有着几十万年历史的语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仍不可能完全被图像所代替。语言明确的含义,文字精准的表达,其涵盖的包容,其意义的抽象又是图像所不具备的。
图像时代是一个以图像为主并配以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文字融和一体的文化时代,由于语言、文字的协助,图像传达都有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视觉效果,这才能真正实现“一图胜千言”的追求。
三、两翼齐飞 相辅相成
在当今从事图像摄取与图像传达的摄影师与编辑中,由于实践和理论的检验,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作为一各合格的摄影师必须能文(写文章)能武(拍照片),形象地说:划船,要双浆齐划;飞翔,要两翼齐飞。
1、先说新闻报道图片,摄影必须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局和相关背景,(简称5W+H)。(见图一)
2、人文纪实摄影不仅要有文字说明,而且要有一篇相应的短文作为阅读图片的提纲,好的图片与精彩的文章相得益彰,会给人的丰富、完整、深刻的印象。(见图二)
3、图像文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了各种部门,各个方面的重视,除了实物档案、文字档案,还建立了图片档案,如科研、医学、教育、企业文化、古居建筑等,每幅图片都要有精确无误的文字记载,其必要性显而易见。(见图三)
4、艺术图片的点题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要画蛇添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恰当的绝妙的补充,延伸与说明。
艺术图片的命题大约分以下六类,摄影师常以这些思路给自己的作品命题:
(1)时空状态:作品表达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质朴明了,令人一目了然。(见图四)
(2)情感状态:艺术的本质就是传达高尚、优美的情感,以引人共鸣。因此,点明作品特有的情感,加强沟通与感染,使作品魅力倍增。(见图五)
(3)注意修辞。语言文学中的修辞,可以使所想表达的意思格外引人入胜。如运用对偶句、比兴、比喻、夸张、排比、幽默等修辞,往往会具有吸引眼光、加深印象的效果。(见图六)
(4)名言名诗。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流传下来了灿烂的语言文学精华,这些成语、名言、名诗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我们为眼前的景和事所感动时,前人的精彩的诗句往往会一下子涌上心头,脱口而出。这是我们与前人心灵的相通,如果用这些精彩的诗句为自己的作品点题,一定会让自己的作品与读者心心相印。广西摄影家王梧生的“船在青山顶上行”,不但是从前人的名诗中得到灵感,这诗又是引导读者欣赏的金手指。香港摄影家陈复礼的“欸乃一声山水绿”,使我们在画面中看到了色彩,看到了静中之动。请看以下名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更上一层楼”、“长河落日圆”、“千里共婵娟”、“风正一帆悬”、“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那一句不是语言的精粹,动人的画面?(见图七)
(5)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没有摄影,诗人兼画家王维的画被人称为画中有诗,他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他的成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作品要有境界,不是表象的一览无余,而是要用境界去感染人,打动人,通过真善美的形象,使人的心境走向神圣。画坛上流传的“采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等故事,都说明这个道理。摄影创作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作品肯定会更上一层楼。(见图八)
(6)追求视听通感。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综合性、边缘性。看音乐演出,听图画展览。无声的平面摄影作品,讲究光、影、色的节奏与旋律。于是许多作者用音乐的感受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命题,恰当者,作品飘韵,意象丛生。(见图九)
关于命题,还有二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无题,有些偏于抽象、朦胧、特别意象的作品不宜明确指明表达,作者以“无题”为题,以达到“此时无题胜有题”的作用,令人生发联想,这样的命题无可厚非。(见图十)。值得提出的是,有些作品如有点题的题名则很好,但由于作者疏忽或语言文字水平太低,也一律为作品标上无题,这只能为自己的作品减分。
再有一个问题是,一幅作品因功能不同,题目可以因类别不同加以转换。如上个世纪60年代,侯波拍摄的毛主席接见亚非拉朋友的新闻照片。(见图十一),题目是新闻说明:某年某月某日谁接见谁。因画中人物生动,气氛热烈,新年元旦期间当作艺术作品印刷发行。当时中国摄影学会主席石少华便改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个改动,十分恰当,是个画龙点睛的好题目。
四、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
认识到“两翼齐飞,双浆齐划,文武双全”的重要与必要,长期只拿相机,很少拿笔的摄影师心中不免着急,一时不知从何做起。
古代荀子的两句话不妨用来做我们的座右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我们不但可以是摄影家,也可以成为一个语言文学家。
在繁忙的日子,我们应力戒浮躁,闹中取静。每天要保证一、二个小时与语言文学为伴。可行的办法是坚持三读:
一读报刊,这是快餐式的营养,开扩眼界,注意标题,注意文字表达。
二读诗文,有意识地读诗歌(唐诗、宋词、文曲、现代诗、外国诗)好散文、经典名着等。
三读辞典、字典:这些语言文字的基本元素,会让人心明眼亮,奠定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学习是为了应用。每次拍摄,除了带相机,一定要带笔,把拍摄时的必要资料记下:时间、地点、情况、同行人等。还要记下当时的感受、心情等。
现代优秀的摄影师应该有这样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勤拍勤写勤思考。如今,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成为人人都能从事的轻松简便的事情,而拍摄出作品却不是人人可为,这需要修养、学识、才华、激情与灵感。除了摄影技能,语言文字修养是十分重要的,万万不可缺少。
未来优秀摄影师,肯定是复合型人才:摄影家,语言文学家,社会学家,环保专家,平面造型艺术家等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每天进步一点点。
插图说明:
图一,《爱心接力》陈奕启摄
图二,《希望工程·全校师生》解海龙摄
图三,《云南丽江纳西族民居》卞志武摄
图四、《松赞林寺之晨》叶国泰摄
图五、《秋之恶》梁力昌摄
图六、《春天的故事》卢雪兰摄
图七、《映日荷花别样红》邓佩秋摄
图八、《人间仙景》陈锦波摄
图九、《乐章》黄孟良摄
图十、《无题》国际影展
图十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侯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