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六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获奖作品<br>——优秀奖 胡克嘉《东莞的摄影符号》-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GDPhoto.CN

广东省第六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获奖作品
——优秀奖 胡克嘉《东莞的摄影符号》

作者:胡克嘉 来源: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 时间:2008年6月30日

——试析摄影文化发展中的东莞现象

  东莞摄影的迅速崛起,在中国摄影界引起各方关注,东莞摄影现象及其发展模式,可以说是继北京四月影会、陕西摄影群体、深圳摄影现象后,出现的一种地区性摄影发展新模式,值得我们深度解读与思考。下面拟就东莞摄影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路径进行深度分析。


一、东莞摄影的发展路径


(一)东莞摄影的初始10年

  东莞摄影的组织形态始于1982年12月成立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东莞支会”(成立时用的名称),当时东莞还是一个农业县,中国大地虽然已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但那时的东莞仍以农耕经济和乡村文化为主体,30多位创会会员主要是来自县宣传、文化、工会等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照相馆的师傅。那时的摄影受港澳“沙龙摄影”的影响,其拍摄兴趣主要集中在“原生态”东莞水乡小景和花果虫鱼的沙龙小品方面。品玩沙龙摄影,模仿城市人的小资情调,是那时东莞摄影人的主要追求。能动地纪录东莞社会发展变迁的摄影作品很少,主观创意的艺术摄影更少,商业时尚摄影几乎是空白。因此,当时的组织形态只能称为是“沙龙”式的小团体,散漫而无序。

  1980年代末,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中山、东莞、顺德、番禺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粤海峥嵘》摄影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现了广东四小虎摄影的实力,掀起了东莞摄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当时的东莞市市长叶耀亲自担任东莞市摄影支会的名誉会长,引领摄影爱好者们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的好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方红照相馆的师傅郭锡勋以东莞荔枝为题材创作的摄影作品《岭南佳果》入选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这是东莞摄影作品第一次入选国家级的摄影大展,实现了东莞摄影入选“国展”零的突破。

  但随后,东莞摄影的软肋暴露了出来,组织建设薄弱,队伍资源松散,文化素养不高,专业基础不牢,加之商海大潮的诱惑,东莞摄影进入了一段组织、创作的低潮时期,东莞摄影最初的十年,犹如新苗初生,春来发几支,随后入休眠。

[NextPage]

  (二)1990年代的东莞摄影

  1990年代初,东莞的摄影氛围与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萧条,仅有极少数的影友搞摄影创作,只有一幅作品在广东省第15届摄影艺术展览中获优秀奖。

  1990年代中后期,东莞摄协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主席陈锦波的带领下,全面分析了东莞摄影滑落低谷窘境的根源,针对地区性群众摄影组织的特点进行“会诊”,对“症”下“药”。

  1、以建“家”的理念抓组织建设。

  协会针对东莞地缘优势和外来人才多的特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把富有朝气、具有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吸收到协会主席团中,加强了协会的组织管理;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人团结在协会的周围,组建起真正的摄影人之家,协会配置有幻灯机、投影仪、会议室、小型展览厅等,,免费提供给会员组织小型沙龙影会使用。协会一年四季(除春节、国庆长假外),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接待来自基层的会员、影友,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使广大会员、影友有一种“家的感觉、家的温馨”。富有朝气和活力,使协会更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2、以梯级模式培训摄影团队。

  人才是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东莞影协对摄影队伍的培训是从摄影文化发展战略的层面考虑,采取“梯级培训模式”。第一级是举办基层摄影培训班。陈承烈、吴家枢、李万钧等一批老摄影家亲自走上讲台授课,1996年陈锦波主席创办东莞第一个摄影培训中心——“博艺摄影培训中心”;港籍莞人摄影家罗托恩先生也在莞开班“传道授业”;另外还借助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形式的摄影班,通过举办摄影初级班,培养了东莞第一批基层摄影队伍。第二级是将有摄影艺术潜质的影友推荐到广东省参加摄影函授班的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的第七期摄影函授班开始至今,东莞已有一千多人次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广东分院的学习,其中有20余人被评为优秀学员。第三是高层次摄影人才的培养,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级的摄影专题培训和参加国家高级摄影师、摄影技师的考证。

  3、以“比赛”为平台提升创作能力。

  连续举办三届东莞“美风杯”摄影十杰年赛和多种专题比赛,通过摄影比赛这个平台,提高了广大会员影友的创作能力和摄影技艺水平。

  4、以《影友》报为载体记录东莞的摄影历史。

  1995年10月由协会主办的《影友》报创刊,这是继《深圳摄影》报之后,全国第二份采用铜版纸彩印的摄影报,至今已出版56期。东莞摄协以《影友》报为平台,记载东莞的摄影发展历程,以报会友,交流影艺,深受广大会员和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

  协会主席团在陈锦波主席的带领下,以开拓性的思维,认真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广大会员和影友的认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东莞的摄影队伍逐渐壮大,影友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创作了不少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作品。这时,东莞影友的作品开始在全国性影展影赛中、在国家级专业摄影报刊上、在国际摄影沙龙比赛中崭露头角。
经过这十多年的努力,为东莞摄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体基础。东莞摄影群体已经从一个无序散漫的团队整合为富有创作力的摄影团队。

[NextPage]

(三)新世纪步入发展快车道

  2000年后,东莞摄影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与政府合作组织策划大型活动,还是协助广东省摄协、全国总会在莞搞活动;无论是摄影教育培训,还是组织创作比赛,都体现出东莞摄影人的实力和气魄。从以下一组数据或许可以揭示一个地级市摄影文化神速崛起的谜底。

  从第15届省影展只有1幅作品获奖到第21届省影展有42幅作品入选,并以1金、3银、5铜的好成绩,实现“省展”金牌零的突破,居全省排名第二。

  从第18届全国摄影展只有1幅作品入选,到第22届国展有21幅作品入选,并获得1金、2铜、1评委推荐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国展”金牌零的突破。

  从第9届中国国际展只有2幅作品入选到第12届国际展有9幅作品入选,并获得1金、1铜、1优秀、1评委推荐奖的好成绩,实现了中国“国际展”金牌零的突破。

  从没有出版过一本摄影作品集到现在已出版摄影作品集、摄影文献集等摄影专着16本。

  从这组数据我们看到,东莞摄影人以成倍的惊人速率在广东省和全国高水平的摄影艺术展中入选、获奖,出版摄影专着。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自成一体玩沙龙,到走出东莞在全国摄影的大舞台上尽显风采,从学习购买摄影作品集到自己出版摄影专着的高层次文化品位的提升,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他们追求摄影艺术的梦想。

  东莞摄影现象不仅仅表现在会员影友们的创作状态和争金夺银的影赛沙场,更体现在他们的组织管理团队的水平方面。
东莞市文联从2006年开始每年拨10万元经费给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办会,有政府的有力支持,东莞摄影将走向更加辉煌。
二、独特的组织形态——“法人分会制”

  东莞市在行政区划体制方面有其特殊性。东莞原来是一个县,1985年改为县级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以后,并没有扩大行政区划范围,是一个不带县的地级市,现直辖32个镇区。这一特殊的行政区划体制为东莞摄影的组织构建提供了创新的土壤。

“市会法人制,镇区分会制”是东莞摄影现象的一大特点。

  东莞根据国家社团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法人分会制”的组织形态,即:“市会法人制,镇区分会制”,东莞市摄影家协会是独立法人组织,镇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摄影组织属市摄影家协会的分会,纳入团体会员管理。东莞市摄影家协会现属下有34个分会,这是全国各级摄影组织架构中独特的一种组织形态。那么东莞摄协是靠什么力量把这30多个分会凝聚在一起的呢?靠“东莞摄影”这一品牌,那么“东莞摄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是“与时俱进变革观念、班子团结组织有活力、服务意识创新特色,奉献精神和精品意识。”

[NextPage]

  1、“观念的变革”是首要。

  东莞摄协的发展思路很明确,遵循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提出的“变革观念、向多元化发展的思路”,以“大摄影”理念,构建“多元融合”的东莞摄影新格局。要想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更新观念,把东莞的新闻纪实摄影、艺术沙龙摄影和商业广告摄影整合在摄影文化的大家庭之中,从过去单一的“沙龙摄影”逐步引导走向多元化发展,把原来“独夫单挑”的沙龙摄影局面转变成为“千手观音”的多路进发格局。从近几年的发展成效来看,成绩是显着的,从参加广东省影展、星河展、国展、国际展、华赛等大型影展影赛中获奖情况来分析,效果突出,新闻纪实类、沙龙艺术类、商业广告类均得到了全面发展。

  2、讲“班子的团结”是关键。
协会有没有活力,主要看协会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看班子成员团不团结,看有没有组织能力和公信力。东莞摄协主席陈锦波是一位组织活动家,深谙群众社团管理之道。协会的主席团成员都是兼职,各有一技之长,因此,团结就成了群众性社团核心层的核心。协会的重大事项都是先民主而后集中,先出方案征求意见,经过主席团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如何利用特殊组织形态的特点,抓好基层分会的建设是搞好东莞摄影的关键。东莞摄协的理事会成员基本上是由各摄影分会的会长担任,各分会的正副会长多数是各镇区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或社会各界的英才,这对摄影组织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起到了极大的大促进作用。这样协会管理容易到位,协会信息传递通畅,工作安排及时,各摄影分会的登记、注册、年审由协会统一管理备案,上报审核一步到位。

  3、有活力是协会发展的基础。

  发挥摄影协会专业特长,打造“东莞摄影”品牌。办展览搞比赛有专业品位,组织活动有规模有特色,抓创作有方略出精品。举办高水平的摄影展览和比赛,比如《东莞市摄影作品展览》,“远光杯”东莞摄影季赛,《东莞绿韵》、《魅力松山湖》、《五年见新城》等。

  “摄影年会”办出特色。东莞摄协与各镇区政府联合,把每年的东莞摄影年会办成一个基层摄影艺术节,年会活动丰富多彩,除国家级和省市级摄影展之外,每个分会都有作品汇报展和创作花絮展示,大小影展十几个;年会一日摄影创作比赛活动、器材商家免费咨询服务活动等,每年的摄影作品慈善拍卖活动把“摄影年会”活动推向高潮。影友们是“有得看、有得比、有得玩、有得乐”。东莞的“摄影年会”已经成为东莞摄影人的节日,也成为东莞摄影的品牌之一。

  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摄影展览进社区”系列活动。东莞摄协“以百花回报沃土,艺术服务人民,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把各种主题摄影展览送到大型企业、镇区、和农村小区,并将摄影画册,摄影年画、挂历等礼品送给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在这些“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摄协、市文联、各镇区和企业领导亲自出席活动,各摄影分会积极参预,活动在在群众中反响热烈,深受企业员工、社区村民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NextPage]

  4、“服务意识”的创新有特色。

  摄影协会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 “服务”。一个群众性的社团,如何办出特色,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主动将活动项目交给摄影协会承办,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好务,是当前搞好基层摄影组织的一大课题。

  东莞摄协的掌舵人陈锦波主席认真分析东莞摄影的特点,利用群众社团的资源优势,把摄影文化与基层政府的各项事业相结合,服务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了“整合特色资源,创建摄影之乡”的工作思路。根据各镇区的资源优势和特点,组织策划摄影专题活动。如:长安镇的农民镜头下的和谐新农村;东城区的“啤酒节”都市消费文化,厚街镇的国际家俱会展文化,东坑镇的“卖身节”民俗文化、桥头镇的“荷花”主题文化、水乡片区的“龙舟”文化、茶山镇的南社村和石排镇的“塘尾村”——“国保”级的古民居文化,虎门镇的“南派时装”文化,凤岗镇的客家风情碉楼文化,寮步镇的“莞香香市”文化、汽车文化等等,使东莞摄协工作真正融入到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中。2006年,东莞市长安镇荣获“广东省摄影之乡”称号,2007年,长安镇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最近,长安镇正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了创建“中国摄影之乡”的实施方案。东莞市东城区和厚街镇也结合自己的摄影文化亮点,将摄影展览、摄影讲座、摄影创作、摄影培训活动带进社区,融入基层文化建设中,制定了创建“广东省摄影之乡”的实施方案。东莞桥头镇的“荷花”文化富有特色,被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授予“摄影创作基地”。各镇区、各部门、各分会都能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区域性摄影专题活动,实现摄影资源互补,摄影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局面。

  为把协会建成“影友之家”,为会员服好务,协会专门聘请了三名住会工作人员,周末轮流值班,协会基本做到每天都有工作人接待广大影友的咨询、送稿、交流等等。在会员作品被侵权或影赛活动违规时,协会主动出面维护广大会员影友的权益,加强着作权法的宣传与学习。在会员影友间发生误会时,分会之间产生意见分歧时,首先想到就是找协会的领导协调解决。协会就是会员的家,会员有事没事总想她!那里有作品看、有好茶喝、有朋友交、有笑话说、有影艺交流中激发出的艺术灵感。

  5、多出“摄影精品”是目的。

  一个协会工作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能多出艺术精品,要出精品就要有一个能产生精品的机制。首先,东莞摄协从队伍的梯队培训入手,抓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办数码摄影初级班、中级班,专题摄影班、摄影研修班、函院学习班等不同等级的培训,培养了一千多名摄影爱好者,摄影队伍不断壮大。对有潜质的学员推荐到广东省或全国进行摄影培训。根据东莞市鼓励出艺术精品的办法,组织重点作者进行专题创作并邀请全国着名摄影家和学者进行专项辅导,通过多层次的抓培训,搞创作,专家讲评,摄影人才脱颖而出。会员的创作思维更为活跃,精品意识更加明确,近年来创作了大量摄影精品在全国影展影赛中获奖。在《广东省第21届摄影艺术展览》评选中,东莞市有42幅作品入选,并以1金、3银、5铜的好成绩,居全省排名第二(广州居第一,但含中直和省直)。其中李发技的作品《荒漠黑城》荣获金牌,实现了东莞摄影作品在“省展”中金牌零的突破。在《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中,东莞市获得1金、2铜、1评委推荐奖17幅入选的好成绩,位居全省第二位,王海明的作品《浮华与空洞》一举夺得金奖,实现东莞摄影作品在“国展”中金牌零的突破。在2007年《第12 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东莞市再次获得1金1铜1优秀1评委推荐奖的好成绩,叶惠棠的作品《无情之火》赢得了广东省唯一的一面金牌,同时也实现了东莞摄影在中国“国际摄影展”中金牌零的突破。在2008年3月25日揭晓的中国《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东莞摄协理事张村城的《人体热的冷思考》荣获“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为东莞摄影界首次赢得新闻纪实类摄影的国际大奖。

  摄影协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文化社团,它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协会的主席团成员和各分会的负责人都是兼职,不领薪水和津贴,是纯粹意义上的义工。在协会建设中,协会主席陈锦波以身作则,以大局为重,民主集中,讲团结不勾心斗角,顾全局不谋私利,做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并能妥善谐调好会内和会外的工作关系。

  东莞市特殊性的行政区划,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活跃的文化氛围,为形成东莞摄影新模式提供了沃土。东莞摄协与时俱进,寻找自我发展的创新之路,始终坚持为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三、东莞摄影的新阶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13名(2007年排名)。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城市文化的提升打一下了坚实的基础。东莞这座城市的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对精神方面的文化品味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摄影器材高度智能化,数码科技日益完善,摄影的技术技巧容易学习掌握之时,各阶层的人们开始关注摄影,学习摄影。摄影的生活性、纪实性、艺术性、趣味性、瞬间性以及瞬间的不可重复性,深深地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人群。因此,现在的摄影群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摄影群体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爱好摄影的新阶层。他们有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民营企业家、白领一族、网络一族等等。摄影新阶层的创作方向明确,艺术个性突出,表现手法求新。近几年来,东莞摄影新阶层在创作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拍“岩石风光”成为“哈苏全球摄影大师”的简钧玉,拍“城市变迁”获得全国影展金奖的王海明,有拍“乡土情怀”出版摄影文献专着的刘松泰,有拍“新闻纪实”荣获“华赛”金奖的张村城,有玩“数码摄影”荣获国际影展金奖的叶惠棠,有拍“动植微距”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摄影论文的尹淦江,有玩“沙龙摄影”荣获“世界摄影十杰称号”的张均良,有拍“商业时尚”在全国获奖的吴振东,有研究摄影理论获得全国摄影论文优秀奖的吴玩清等等。在摄影新阶层中产生了一批创作实力强的摄影家。同时,还涌现了一批热心摄影文化事业的活动家和实业家,这批摄影界的新阶层对东莞摄影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东莞摄影的一支新生力军。

[NextPage]

  这批新的摄影人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其主要因素是:

1、追求摄影艺术的起点高;由于这批人综合素养高,他们经过一番摄影实践后,把摄影艺术的追求目标指向了高端,寻求有突破潜质的摄影专题入手,以个性化的摄影语言表达心灵的影像,其代表人物是东莞的哈苏全球摄影大师——简钧玉,他拍摄的《石头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摄影展览《石头印象》,他是东莞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摄影展览的摄影人。

2、高学历知识结构新;在新阶层中的摄影人中,学历普遍较高,有本科、也有研究生,有的甚至是学艺术专业的。他们对传统摄影与新的数码摄影知识接收很快,并将新的艺术观念引入摄影创作之中。其代表人物有专长微距摄影的尹淦江和以综合性题材见长的永富,他们在摄影创作中获得了突出成绩。

3、丰富的生活阅历,思辨的纪实方式。他们以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阅历,用摄影镜头记录了大量反映东莞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巨大变化的史实图片,专注一个题材,一拍就是几十年,这是对故土的一种眷念,更是一种精神。其代表人物是出版摄影文献专着《乡土情怀》的刘松泰。

4、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层摄影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追求物质的丰厚,追求精神的享乐。人们在拥有富裕殷实的生活之后,很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潜藏在人体基因中的艺术细胞就会开始萌动。学习摄影不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一开始就需要面壁十年苦修基本功,摄影器材的高度智能化为人们解决了艺术造型的“基本功”。摄影以其高科技智能化的优势,成为有生活阅历、有经济基础的人们步入艺术殿堂的首选,去实现追求艺术的梦想。因此,东莞的摄影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器材装备精良,脚踏莞邑,影像四方。常年外出创作,你北上雪乡拍雪韵,我就南下海岛摄渔村;你东临日本影风情,他又西出非洲拍野生动物,可谓大江南北四海为影。诚然,雄厚的经济实力造就了这支摄影新军。

  其实,摄影是一门离我们生活非常近的艺术,确切地说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摄影,但要想拍出一幅好作品,除摄影的技术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摄影人的综合修养、艺术品位和生活阅历。一位领导曾说:一个人最好要有艺术方面的一种爱好,如果没有,就要主动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摄影是最好的切入点。

  为把新涌现的摄影群体团结在东莞摄影大家庭中,协会对在摄影文化方面有成就的政府公务员,对热心资助摄影事业的实业家和对摄影组织有贡献的社会人士授予东莞市摄影家协会“荣誉会士”名衔,以表彰他们对东莞摄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四、对东莞摄影热潮的冷思考

  一位国内资深摄影理论家到东莞参加摄影年会活动后大为感慨的说:“不到东莞就不知道基层摄影的浪潮有多高!有多热!”他被东莞影友痴迷摄影的热情和真情所打动。东莞每年有数百名会员影友外出采风创作,每年有近百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全国以及国际影展影赛中入选获奖,每年在全国的专业摄影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幅,每年组织举办的影赛活动数十个,主动要求参加摄影年会的会员影友上千人。

  在东莞摄影繁荣表象的背后,其实也存在许多限制发展的隐忧。应该说东莞摄影仅仅只是铺垫了摄影金字塔的底部,下一步如何向金字塔顶进发,值得我们思考。

  东莞摄影存在的隐忧主要表现在:摄影艺术思想的稚嫩,摄影审美观念的单一,摄影理论修养的薄弱,艺术表现手法的单调,专业摄影人才的缺失,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摄影文化产业、图片市场没有形成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东莞摄影向高层次发展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