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DPHOTO 来源: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 时间:2008年10月6日
2008年均安镇的锣鼓柜巡游从10月2日(农历九月初四)开始在各居村相继举行,其中以三华社区于10月10日(农历九月十二)举行的巡游阵容最为鼎盛。
活动简介:位于佛山市顺德区西部南的均安镇,每年重阳前后民间都有锣鼓柜巡游的传统活动,近年随着社会开明,该项民间传统活动进一步活跃并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文化项目。
锣鼓柜巡游,民间另一称谓为关帝巡游,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话说宋朝年间,一驿丞背着关公灵牌来到南方供职,把关公供奉于驿站内。乡民们敬重关公的忠、义、仁、勇等精神,纷纷到驿站拜祭。当时,江尾(均安的旧称)是海洋边陲,深受海浪之苦,于是又供奉都督平浪晏公候王,以祈神灵保佑乡民水途平安。到明万历末年(公元1619年),在均安三华村鳌峰山麓建帝王古庙,同祀关公与侯王。到清代咸丰元年,由附近五条村筹款扩建帝王古庙,故称“五股庙”。自此,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到庙拜祭络绎不绝。五股庙理事会决定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日至十二日为庙会之期,关帝侯王在十三乡(均安有13个居村)巡游九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祈驱邪消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各村组织人力、设备、帅旗、罗伞、锣鼓柜、八音等,务求阵容浩大,以壮声威。十三乡的乡民积极响应并筹备。锣鼓柜就此产生了。两年后,人们觉得农历五月是雨季之期,影响庙会的举行,于是将活动改为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举行。
锣鼓柜。敲击乐器悬挂或安放在一个特制的架框上,架框或雕龙刻凤,或雕奇禽异兽,栩栩如生。由几个彪形大汉抬着,这叫锣鼓柜。
帝侯二圣出巡,盛况空前。仪仗队伍仿效古代帝王出巡的形式。由敲响十三下的头锣开道,领头的是上书“三军司令”的大 旗,有三丈高,在风中飘忽,发出霹霹啪啪之声,非常威武,无数彩旗迎风飘扬,色彩鲜艳,红绿相间,好看至极。接着十多个牌匾高举,上刻着“污秽勿近”、“肃静”、“回避”、“威武”等字样。全是黑衣黑裤,腰系红绸,步伐整齐有力,真是威风凛凛。接着是“八宝”队伍,他们也是黑衣黑裤,胸前贴着偌大的“兵”字,背后贴着偌大的“勇”字,肩上扛着“军刀”、“金瓜”、“金瓜”、“斧 ”等。接着是二十多个大罗伞,这些罗伞五颜六色,全是刺绣,上有“百鸟朝凤”、“八仙过海”、“麻姑追舟”,镶有很多小镜子,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金碧辉煌。罗伞手服装统一,雍容华贵,他们穿戴古装服饰,浑身穿金戴银,以演示富有。接着是侍卫队伍,他们头戴高帽子,穿着黑衣黑裤,手执棍棒,不时高呼“威武”。由八个膀圆腿粗、臂如藕节的青壮抬着,是关帝、侯王端坐的两乘銮舆,銮舆有节奏地上下颠动。紧接着是抬着铜香炉、香案的队伍,行香的队伍,全是妇女,她们头戴大小统一的草帽上插着黄皮树叶,身穿花衣,下系红裙,甚显端庄典雅,手执燃香。
十三乡的锣鼓柜队伍,按安排的先后顺序行进,共有三十多支队伍,每支队伍前面都有一支大帅旗,两丈高。顶有多个五颜六色的绒球,旗身绣有“花”、“草”、“鸟”、“兽”及乐社名称,镶有无数小镜,在阳光的反射下,闪晴耀眼,由一个虎虎生威的青壮举着。有好几个罗伞,十多支彩旗,跟着的是锣鼓柜,由四个人抬着,一边行进,一边按锣鼓谱敲锣打鼓。后边两人抬着食箱,装载食物。一大班吹的、弹的、唱的,一派鼓乐喧天,好不热闹!
游行队伍足有几里长,一路上香烟袅袅,爆竹声声,锣鼓阵阵,歌声悠悠;一路上乡民两旁站立,争相观看游行队伍。各家各户在路旁或门口摆设金猪、鸡鹅、糕点、生果、茶水等迎驾,并招待行人。在那晴天万里、碧空如洗的秋天,更显得热闹非凡,分外高兴。
帝侯而圣巡游共九天,巡绕十三乡。路线是:初四起驾,出三华,经豸浦、上村,到福岸,在张氏大宗祠歇宿;初六起驾,离沙浦,经豸浦,入菱溪,在陈家祠歇宿;初七起驾,离菱溪,经太平圩和南面,入村外,在冯氏大宗祠歇宿;初八起驾,离外村,经渡江,入矶头,在李家祠歇宿;初九起驾,经桥头,入沙头,在黄氏大宗祠歇宿;初十起驾,离沙头,入仓门巷心,在李家祠歇宿;十一起驾,到仓门土庙,在松隐欧阳公祠歇宿;十二起驾,离仓门,经均安圩,入三华,回銮古庙。
帝侯二圣出巡,旅居海外的亲人,纷纷回乡参加庆祝活动,都加入游行队伍。乡民们每天的耕作任务都赶在天亮之前和傍晚时分完成,不会误工误时,他们都不怕辛劳,以参加活动为荣。
帝侯二圣出巡的九天中,整个均安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欢欣鼓舞,大大增加消费量,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