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DPHOTO 来源: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 时间:2016年1月9日
编者按:广东省第八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于2015年11月4—6日在东莞大朗镇召开。会议期间,与会者就“互联网时代当代摄影的边界与可能”和“广东本土摄影专题研究”这两个主题积极交换意见、思考、看法,展开了热烈的研究讨论,产生了许多智慧结晶,为广东摄影理论研究拓宽了方向。在此我们对会议研讨小结进行了摘录,愿与更多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分享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
陈锦波
中国摄协理事
广东摄协副主席
广东摄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大会主持人
广东省第八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今天通过一天的分组讨论,我相信将对广东摄影的推动有很大的意义,也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今天的讨论基本结束了,晚上进行小结。小结之前首先请两个组的主持人做一个汇报。这次理论研讨会很荣幸邀请到北京的唐东平、柴选、曾璜老师,还有上海的姜纬老师,广州的邓启耀教授等,在讨论中都做了重要的发言。这次研讨会这两个论题到底大家讨论得怎么样,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请专家为我们点评一下。同时,也请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副主任许华飞做指导。最后请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郭小宁做小结,大家欢迎。
李楠
广东摄协理事
广东摄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南方周末图片总监
第一组主持
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互联网时代当代摄影的边界与可能”,在大方向之下我们分为两个主题,第一个是观念与表达层面。在互联网时代,摄影的职业身份、艺术身份和大众身份这三种身份处于共存和互相交涉的状态,每个个体既是图像的生产者,又是图像的传播者、接受者和评论者,这种新身份的共存和交融是以前未曾出现的新状态。每一种身份都在被另外的身份所挤压和改写,身份之间边界的模糊也导致了很多新的伦理问题的出现。比如说图像对私人空间领域的侵入,图像话语的暴力和图像的真实性在现实中呈现的悖论。流行语是“有图有真相”,我们看到互联网上随着图片的不断涌入,真相也在不断地被改写和刷新,图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场,现场却越来越难以辨识。摄影最直接的反映现实的功能受到了新的挑战和质疑。在这样的态势之下,新的摄影身份也悄然出现,比如说拍客。拍客是介于职业和业余之间的摄影群体,特点是以个人的身份来表达一些社会化的诉求,是一种新的摄影群体。它某种意义上是互联网时代摄影群体的特征比较集中的代表者,这是身份和伦理层面主要探讨的观点。
第二是方式和手段。在这个议题之下我们梳理的观点是摄影已经从非常熟悉的单纯胶片和数字成像的结果扩展到与各种艺术手段的结合,并且通过扮演、挪用、借用、电脑合成,甚至使用非相机拍摄手段获得图像,照片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甚至已经无法用原来传统的经典的摄影定义,包括照片的定义,什么是一张照片,什么是一张摄影作品,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定义来框架现在的摄影,所有现实的活生生的作品样态都在冲击和改写摄影边界。今天摄影是什么的问题既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又具有未来的前瞻性。在这个环节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
随着科学技术超越人类想象的发展,摄影的变化也同样会超越今天的经验,我们应该以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去乐见其成,不必纠结于一张摄影作品是否来源于相机的成像,或者摄影的成分,拍摄的动作在里面占据50%以上或50%以下。因为摄影天生与数码技术,包括各种科技技术高度结合的特点,未来的样式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与会时有人谈到,将来获得图片是扫描仪直接扫描出来的,都不是相机直接拍摄出来的,这非常值得期待,同时也给摄影创作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边界模糊之后可能出现这种创作方式,摄影的定义被冲击和改写。创作方式和手段也日新月异,比如说大家经常看到众筹的创作,跨界的创作,我们做一个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征集大众的图像参与到项目中,征集的过程和大众互动的过程,包括传递图像、传播图像的过程,包括受众对图像不断地点赞、点评的过程都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作品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东西。同时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提供的图片的即时上传、即时重温、即时观看的特点,一方面使图像逾越了时空的限制,一张图片上了互联网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另一方面消解了图片的经典性瞬间。以前一个时代有经典的照片,像符号、某种精神象征一般存在下来,今天就很难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图片样态都会出现,很难说其中哪一种占到绝对主流的地位,这是创作方式带来的改变。
第三是姿态与处境。在这样非常多元和丰富的现实摄影生态之下,作为摄影师或摄影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比如公民摄影,这是一种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概念,我们可以研究它,同时保有谨慎的观察。因为公民摄影这个概念来源于公民社会,是有社会基础在里面的,所以公民摄影是否在中国的现实中确实存在,可能更有赖于我们对中国当下社会的判别和观察。在影像大量丰富生产的今天,碎片化的影像、游戏化的影像和娱乐化的影像,更多地占领了我们的传播频道,大家需要获得真正思想、观点上的交流,我们必须要越过汪洋一般的图片、碎片,寻找真正值得我们凝聚和阅读的图片。越是在这样激进的状态下,我们越要保留知识分子的情怀,更要保留冷静的批判和警醒。虽然这是娱乐自喜的年代,但我们要做冷静的旁观者,用图像表达我们的看法。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摄影的处境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互联网给图像展示了没有围墙的展览馆,24小时无须关门、无须任何门票的观看方式,任何图像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比较自由的传播。当今有很多新锐摄影家的成功都是从网络上开始的,并不是开始就被传统的评价体系和学术界所接受,往往是从平民化、自由化的图片网站开始,在大众中获得认可。被非专业人士认可之后,然后被权威的学术所认可,真正进入到摄影主流的学界关注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网络上对个体的呈现,更多是追求速度和数量;对个体个性的保护,非常细腻的个人情怀要长时间、富有耐心地培养,而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具备这样一种耐心的。网络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了博物馆和美术馆所代表的真正在学术和专业上评议的功能,更多是交流和展示、众说纷纭。如果在网络上讨论学术问题,经常不了了之,最后以互不理睬而告终,这种方式也和网络的特点有关系。所以在姿态和处境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处境,保持独立的姿态。同时在这种状况下好好地利用处境带给我们的优点和长处,使我们的个人发展或摄影事业的发展更富有活力。
第四是市场与产业。在现实当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以图片和影像生产经营为盈利模式的公司和产业,比如说我们最为熟悉的“视觉中国”在深圳上市,市值达到400多亿元。也出现了以给摄影师做后期来盈利的公司,前景非常好。无论是图片本身还是摄影师本身,都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当然还有更多的图片收藏市场等各方面,包括各地摄影节的举办,某种意义上也是地方政府借用摄影的力量,为当地的经济,包括政治促力、推动,这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摄影在今天似乎已经不但以一种表达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传播的方式,也可以成为经济生产力,在未来可能更多地会参与到这个方面中去。我们也看到很多个体的,或者群体的创业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多收购大的互联网公司,收购一个网站。
最后一个是教育培育方面。今天在会场发言的有好几位在高校从事摄影教育的老师,他们对摄影教育表达出顾虑:对于从小就接受这种电子化图像熏陶的下一代,我们该如何教育?在图像泛滥的景观社会里我们该如何生存?该如何和这种必然会到来的功利性去斗争?……摄影教育是关乎到摄影未来的发展。
我们还对新的摄影媒介、摄影技术和摄影传播方式,包括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讨论。目前的处境可以说非常有趣,一方面很多报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经营和建设多媒体,某种意义上把他们当成未来的媒介报道的方向,但在大众中的认可度、接受度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与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相交而言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短板,这一块该如何进行下去?这也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张小文
广东摄协理事
广东摄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资深编辑
第二组主持
我们小组讨论了四个问题:一是对广东本土摄影的理解和界定,二是本土摄影的现状和问题,三是本土摄影的表达方式,四是对本土摄影的建议和设想。下面我具体再梳理阐释一下。
第一,统一“本土”的概念。本土是相对的概念,与地域、空间相关,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用本土的眼光看本土。第二,可以延伸到族群、亲情,随着人口的流动而扩大,比如说用本土的眼光看世界。第三,通过视觉的转换,用外来的眼光看本土,把本土的概念做了延伸和具体的界定。本土的概念可以是国家,可以是市,可以是镇,摄影艺术没有国界,摄影家有国界,本土摄影必须与世界的眼光相结合,才有世界的立意。
第二,对广东本土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讨论。广东摄影特别是本土摄影一直做得比较好,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对本土摄影积极推动并取得很多成绩。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讨论了广东本土摄影还存在什么问题:一是对本土摄影的推动有一定的盲目性,题材方面缺乏选择性的思考,有点一哄而上的问题存在;二是太过于通俗,缺少文化上的思考;三是缺乏深度,有点浮躁,呈现的多,主题不够鲜明,有时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四是在专题摄影上还是弱项,很多专题摄影的作品缺乏结构性的思考;五是太过于功利,虽然功利是正常的,追求功利、追求摄影的经济效益是正常的,太过于功利容易导致浮躁;另外社会的责任感还欠缺。
另外有些摄影影友提出对广东本土摄影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提一下成功老师,他专门组织了本土的影友讨论这个问题,影友说本土摄影和纪实摄影喊得多,做得少,地方一级都重视沙龙摄影,对本土的纪录方面是弱项。另外拍得多,展示得少,引导得也少,觉得被肯定的少了。还专门提到在月赛获奖作品中一般都缺少本土的纪实作品。也有些老师提出获奖作品过于同质化、雷同,拍什么东西有用,需要思考。另外北京来的专家专门透露一个信息,广东人在国展中糖水片太多,这方面需要注意。从事摄影教育的老师提出,本土摄影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讨论技巧的比较多,对摄影的社会文化、基础基本、摄影本体的讨论比较少,需要强调注重社会的人文观察。有人提出,广东的商业摄影也属于本土的一部分,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引导,促进提高,否则容易被兄弟省市赶上。
第三,本土摄影的表达方式。很多老师提到本土摄影关键在于纪实,对本土摄影文化要强调对它的流向、意味等方面的追求。但也有些老师比较含蓄地提出了他们的想法,本土摄影除了纪实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艺术的、沙龙的和商业的?实际上在表达方式上大家进行了一些探讨,包括有些老师认为摄影的纪录是第一位的,艺术是第二位的;也有些老师认为摄影不是艺术,最重要的还是纪录……
第四,对本土摄影的建议和设想。一是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有96个项目,对本土摄影来讲是很好的观察点和选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包含在大的文化领域里,建议广东本土的摄影家关心这些事情。二是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民间集资的方式筹划广东的摄影博物馆,对广东摄影做一个提升。三是提出对本土摄影的题材应该是系统立项、逐步落实。四是通过横向的比较来找到差距,本土摄影要克服守旧、故步自封,促进广东本土摄影的发展。五是提出要对广东摄影有影响的人物和文化做研究。六是提出要扩展本土摄影的边界,扩展概念,对争议做一定的解释,扩展本土摄影除了纪实摄影和沙龙摄影之外,也包括观念摄影。专家还专门提示了一下,其实广东的摄影在中国有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只要经过整理和归纳是可以列入史册的,而且实际上广东摄影有很多代表人物,比我们印象中要宽广得多、丰富得多,他们所做的尝试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广东摄影狭隘的理解。
唐东平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
我常讲“摄影远在摄影之外”,这次广东摄影理论研讨会的精彩出乎我们的意料,应该说非常成功。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的拓展方面的研讨,已经用未来学的眼光,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还有摄影技术的可能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畅想,使我们看到一种锐气、一种希望。广东摄影不得了!
我在讲理论体系的时候说,摄影人要具有“三敏”素质,摄影师除了敏感——具有敏感的头脑、敏感的对外界的变化,对自然的变化有一种敏感的判断能力,目光还要敏锐,一看就知道,而且有预见能力——预见性的判断、预见性的想象,要预见影像可能的呈现。摄影具备各种可能性,因为每张照片都是时空的隧道,两端都是开放的,向过去是开放的,在当下的节点向过去开放,向未来开放,通过每一张影像作品都可以横穿时空隧道,表面看起来是静态的图像里隐含着时空的隧道,穿越过去和未来,我们站在一个维度上判断,智慧在里头,摄影本身就是智慧,敏锐。第三要敏捷,这是摄影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给大家分享几个事情:一个是技术。未来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用监控摄像头做的影像,虚的影像可以输出一张很清晰的嫌疑犯的照片,这是一种特别高科技的算法,一点一点,不知道从人还是物的东西,慢慢运算,越来越清晰,最后可以变成人像,清晰到可以打印。还有一个,是美国军方和意大利军方合作的项目,它可以推进、推进,推到最后看到跟标准物一模一样的清晰度……如果这个技术推到摄影领域,摄像机都可以不要了,已经从光学里解放出来了。技术给我们带来变化,早晚这样的技术会从军用到民用。你能想象将来影像的传播、呈现?科技的发展难以估量,而且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给我们的创作理念,创作的内涵、外延、边界重新打开,让我们实现无限的可能。
理论的研讨永远是望尘莫及,所以理论要跳跃、超过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一个悖论。怎么指导实践呢?有一个办法就是跳出去,因为我主张摄影在摄影之外,我们要从影像本身跳出去,把自己当成摄影家研究摄影,和把自己当成不是摄影家,像邓启耀教授把自己当成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研究摄影,或者是未来学者研究摄影,或者是科幻主义者研究摄影,那摄影一下子有了新的视角。庄子曾经说过:“辩也者,见有不同也。”什么意思?辩是辩论,辩论的缘由是因为有不同的观察和见解。盲人摸象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怎样才能够比盲人的视角更高去看?怎么超越?需要方法论。方法论在小组讨论时提到,西方有逻辑的讨论,一点一点推,所以非常发达。而东方的智慧是直觉的判断,老子绝对不是常态下形成的,他看到了普通人看不到的视觉真相。……中国人从人的气色就能看得出来,这是直觉的判断,东方的智慧。你和西方人探讨从脸色看出什么毛病,西方人是不相信的,他们也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从理论上来说我们理论家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开关效应,唤醒每个人身上潜藏的无尽的智慧。
姜纬
着名摄影评论家、理论家、策展人
我们讨论的题目是“互联网时代当代摄影的边界与可能”。摄影从一开始就跟物质和科技发展密不可分,是所有艺术门类里跟科技发展关系最深刻的门类。……接受美学里谈到对作品的评判价值意义应该交给观众,结构主义是另一步,去中心化,意思说作者已死,评论家、理论家、评委的角色或组织的定位,就像作者本人都不能对待自己的作品,所有东西都交给千千万万的观众。这样一来当然是能者旁观,意义被解放。我觉得哪怕是解构主义也不是说不要所有的阐释,是不要过度阐释。……达成共识往往通过两种方法,哪怕最低限度的共识。一种求助于历史,还有一种是语境,而语境这个东西往往很不靠谱,一直在变化。
我下午做总结性点评的时候谈到我个人的观点,两个部分,一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讨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当代摄影,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摄影是没有边界的,或者不存在边界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实际上有无数的边界,有更广大的边界,边界是一直见不到底的,见不到底说明就不存在边界。很多人一直在说我自己在突破什么东西,突破往往形成一个新的边界,这是无穷大的边界。所以今天互联网时代,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没有边界,所以不存在种种可能性。但作为摄影师个体是有边界的可能,存在于每个摄影师的内心,取决于每一个作为个人的摄影师出生、教育背景、个人阅历、生活经验,包括信仰、生活环境,会存在在个体摄影师里面。所以你要固守自己认为是边界的东西,坚持一些东西也可以,或者你要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或者突破你认为是别人交给你的边界,这都可以。我觉得从广义来说不存在,从个体来说又是存在的,这也符合今天互联网时代种种矛盾的状态。
邓启耀
广东摄协理论委员会顾问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我感觉到很有意思的是这次大会研讨的两个主题,两个看起来好像一个很洋一个很土,但两个是互补的,而且在两个交叉的时空状态下谈这个问题。一个讲互联网,是虚拟的空间,还有一个是现代,是时间的概念。本土是空间的概念,又跟传统联系在一起,又是时间的概念。两个东西怎么会勾连在一起呢?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这样的东西勾连,本土的东西必须向现代的东西延伸,才可能有生命力,才有与国际世界对话的可能性。而互联网和当代性的问题同样,要同时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对话,这样才是不完全虚掉的东西。像我们最近在做的实验,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请了做数字多媒体的工作者,比如说对于文物的拍摄,那种清晰程度让我吃惊。在很远的地方,很小的地方可以无限宽,放到和圆桌一样的情景。用全景扫描的方式,不用搭架子,通过电脑一处理可以看到尺寸,看到细节,这对于传统、本土东西的保护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关于肌理漫游也是很现实的,我有一个研究生用虚拟漫游的形式分析空间形式,这非常有意思。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有界限,一方面佛教说的“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就是法无定法,不要再界定于某种界限,正因为没有固定的边界,才会保持边缘的状态。很多都是跨学科,谈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让题外人和题内人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变他的行为,超越影像做社会实践的事。往往谈摄影要超过摄影本身,通过摄影的基点考虑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公民影像的问题,这已经超越了摄影的工具,进行了对社会实践,甚至像刚才谈到了思维被认知的,这才是有意义的阐释。
曾璜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新华社高级编辑
时间关系我在今天研讨时讲到了没有详细展开,现在补充有关本土作品展示的问题。前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摄影师还是影像传播,作品展示非常重要,到了后互联网时代,以传播为目的的影像是不需要再做画册,也不需要再做展览,在互联网上展示就可以了,24小时、无国界、远程。在另外一方面,是影像的艺术品牌。回应成功老师提到纪实性的作品展览机会比较少,其实纪实性的作品也有两类,一种纪实摄影是为传播、记录所做的,另一种是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影像艺术品。对于第一类可以不做画册,不做展览,直接在互联网上传播就行为了,第二类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影像艺术品,涉及到艺术、材质、装裱,需要做展览,因为在互联网上看不到。个人对有关纪实摄影的展出机会比较少,感到困惑,影响到纪实摄影的拍摄创作?大家都自媒体,都互联网,谁都可以发。就展示来说,新华社怎么供稿?大家如果有好的摄影作品欢迎跟我联系,我们有非常好的展示空间。在这里我向大家发出邀请,大家有好的专题可以告诉我,我们的网站多发少发都可以,特别欢迎大家给我们供稿,这是关于作品展示的一点。
我非常感谢蒙嘉林老师,今天特别讲了广东摄影史,特别是解放前到“文革”前这一段,我关注中国摄影史很多年了,我说广东摄影史就是中国的摄影史,广东人应该感觉到非常幸运,你们做的很容易就进入到中国摄影史里面。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我们在外面做很多很多活动一直都在想怎么和中国摄影史产生关联,我们一想到和中国摄影史产生关联就会想到广东这批人。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希望你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东、福建都是华侨大省,对广东的华侨摄影史的研究,希望广东摄影家协会和广东研究人员可以承担起来,广东华侨摄影史实际上也是中国华侨摄影史。
柴选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
非常高兴三次出席广东省摄影理论研讨会,三次都印象深刻。参加三次研讨会有几点感受,广东的研讨会是真正的理论研讨会,不是创作谈、经验谈。我参加第一次是广东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的时候,对广东摄影的历史进行梳理;第二次从摄影传入中国的角度,纵观一百多年摄影史的研究;这次是针对当下,针对现实生态,同时是针对广东省摄影界一直在开展的关于本土化的摄影创作的理论探讨。
作为媒体工作者,我的职责是当好倾听者、记录者,在未来的日子里努力做好传播者,把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的成果向我们的读者圈,向摄影界,甚至通过摄影界朋友们向更多的业界传播。我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对互联网也比较关心,我个人觉得互联网对的很多技术发展在推动着摄影和艺术门类的推进,对于摄影的改变比如说现实的摄影生态的改变,传播工具的改变,对于摄影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改变着摄影某些传统的,比如说瞬间的经典性等等。唯独一点,互联网能不能改变我们的理论研讨心态?互联网能不能成为广东的摄影理论研讨会,乃至全国的摄影理论研讨会一个重要的平台?广东有一个很好的摄影理论生态,未来随着自媒体等多种媒介手段的出现,我想摄影理论研讨平台会更多地出现,我也期待广东能出现常态化、持续进行无论是今天的研讨会探讨的话题还是未来摄影理论研讨、研究的持续平台,如果有,我们作为媒体会持续把大家的真知灼见传播出去。
许华飞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副主任
早上9点到晚上9点,这场头脑风暴已经持续了12个小时。但特别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广东省第八届摄影理论研讨会,有机会跟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做一个交流。
首先,代表协会、代表理论部和理论委员会对广东省第八届摄影理论研讨会的召开表示支持和祝贺。理论这个事儿挺不容易的,要做好理论工作除了要有实践,还要抽象,还要思考,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回报见得还比较慢,所以要把理论做好,需要大家加倍的热情,对事业加倍的热爱。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带领之下的广东摄影工作者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把理论工作坚持下来,现在可以说广东省建设成了中国摄影的理论大省、理论强省,我们要表示敬意,由衷地表示敬佩。
我今天在第二组,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解了一下广东对摄影史、对广东本土摄影的探讨,一方面有丰富的学养作为基础,也体现出大家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广东是得天独厚的地方,得风气之先,很多社会上新的思潮、新的现象首先在广东能有所体现,这也给广东摄影人和理论工作者开展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大的发展、大的变革时代,要创作出不辜负这个时代的作品,离不开学术的引导和支持。在这儿我们希望广东理论工作者能够在我们火热的生活里吸取更多营养,拿出更好的学术成果,更好地激活摄影创作、摄影人,为中国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我今天感到比较惊喜的一点,是摄影研讨当中听到了非常坦诚、非常犀利的观点,感到到会专家观念、想法的碰撞,能够看到交锋和争鸣。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摄影理论,特别是评论界多年来也有一些陋习,谈一些问题总是说得不尽、不实、不透,希望广东作为理论的大省、强省做表率,把好的文风带到摄影理论和摄影评论当中。
今年12月15日至17日,第十二届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市长安市举行。往届广东作者产生的优秀论文非常多,我们希望今年包括以后广东的理论工作者一如既往地支持全国摄影理论年会的工作,多投稿、多参与。
郭小宁
中国摄协理事
广东摄协专职副主席
本次研讨会是在广东省文联的指导下,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东莞市大朗镇宣传文体局、大朗镇文联和东莞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
这次摄影理论研讨会筹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理论委员会负责人陈锦波同志的带领下,委员会的领导经过多次的研究、碰撞,最后推出了两个主题。刚才我很留意邓教授说到一个词,他说这两个主题一个是“互联网时代当代摄影的边界与可能”,以及“广东本土摄影专题研究”,这两个主题的研究怎么放到一起呢?他用了“勾连”这个词,真的要经过“勾勾搭搭”才联系起来,这两个课题挺有意思。边界本来是有界限的,但又出现一个可能,可能就意味着不可能,就好像有一个歌词说也许有也许,也许有没有也许,大家研究起来思路打得很开。
我在广东本土摄影这个组,大家研究得非常热烈,从纵线和横线两个坐标展开摄影理论界的学术讨论,非常率真。我们这一组没有出现抢麦克风的现象,也差不多了,据说第一组热烈到差不多要抢麦克风,大家非常投入。这是广东的氛围,刚才许主任也表扬了,说非常率真、诚恳。讨论中大家把自己的观点从两个坐标上抛出来,开始还没感觉到有那么多东西,越说越多思路越发开阔。工作人员还要整理,整理后汇集成会议纪要,发布出去。刚才两位小组长和专家点评得非常好,点评很有亮点,我非常同意,从你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这个东西对我的将来非常有帮助。
接下来我有几点希望,希望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广东摄影事业的发展;支持本次摄影理论文集征稿工作,希望大家踊跃地投稿,投稿时间还没截止;还有,我们正在梳理广东摄影史,希望你们毫无保留地把你们的智慧、想法,所知道的东西都贡献给我们。
在此我宣布:广东省第八届摄影理论研讨会圆满结束。